首页 > 清风苑 > 历史文化 正文

历史文化

善除害者察其本 善理疾者绝其源

稿件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 2025-07-25 10:08:32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出自唐代白居易《策林·兴五福销六极》。当时白居易为准备制科考试,“闭户累月,揣摩当代之事”,挥笔写就七十五篇文章,分别对与中唐时务密切相关的施政化民之略、求贤选能之方、整肃吏治之法等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其中《兴五福销六极》一文,就是其中一篇。

  五福六极这一概念出自《尚书·洪范》,指寿、富、康宁、修行美德、老来善终等五种幸事和早夭、疾病、忧愁、贫苦、向恶、懦弱等六种不幸。当唐王朝经历安史之乱后深陷藩镇割据的困局,面对如何才能消除六极、达到五福、使万民健康安宁,白居易以医喻政,指出:善于消除灾害的人,先查找灾害的根由;善于治疗疾病的人,先断绝疾病的源头。治国如治病,唯有溯其源、断其根,方为善治。

  察其本,绝其源,暗含着古人治未病的智慧。《鹖冠子》记载,魏文王问扁鹊,你们兄弟三人谁的医术最高明,扁鹊回答:“大哥医术最高,二哥次之,我最差。”魏文王问其原因,扁鹊解释道:“我的大哥看病通过观察人的精神状态,还没有产生症状就治好了,所以他的名气没有传播开,只有家里人知道。我的二哥看病,在刚产生症状时就治好了,看上去好像只能治愈轻微的疾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在乡里传播。至于我,看病的时候用针刺经脉,使用有毒的药物,开刀做手术,所以我的名气传遍诸侯各国。”在扁鹊看来,最高明的医术是及早洞察疾病的苗头,从根源处断绝其发生的可能,而非在疾病已经发作时才采取复杂的手段进行医治。前者隐晦不外显,却包含着治本的博大智慧。

  治国理政之道亦是如此,善于把握问题的本源才能实现长治久安。《袁子正书》有言:“不能止民恶心,而欲以刀锯禁其外,虽日刑人于市,不能制也。”意为如果不能制止人们作恶的心,即使每天都以刀锯在外面执行死刑,也不能根绝作奸犯科的发生。汉代循吏黄霸治理颍川的实践恰好印证此道。当时颍川郡有好几个县的百姓群起造反,郡太守逃往京城向汉宣帝求救,要求派武将镇压“刁民”。黄霸则认为颍川造反之源,非“刁民”之刁,而是官吏无德,武力镇压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应施行教化。他到任颍川后,贴出安民告示,教化百姓、学习法令,号召流亡百姓返乡;以身作则,带头脱掉官服官靴,下地拉犁耕地;着力教化官吏,把二十多个县令叫到大堂,令其背诵新政法令,反躬自省。不过数年,颍川竟成为“田者让畔,道不拾遗”之地。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解决作风问题,要像人防止疾病复发一样来抓。我们党作为秉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党始终注重作风建设,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并坚持了一整套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党的二大指出,“我们既然是为无产群众奋斗的政党,我们便要‘到群众中去’,要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此后,从中央苏区时期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央机关领导“每天节约二两米,使前方红军吃饱饭”、干部“自带干粮去办公”,到党的七大概括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在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苦岁月里,全党作风建设标准很高、措施很严、考验也很实。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反复强调党员领导干部要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1950年2月,毛泽东同志会见地方负责人时说,要努力贯彻执行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并题词“不要沾染官僚主义作风”。党的八大围绕执政党的建设问题,突出地提出反对党内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官僚主义,批评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思想作风,强调党的领导工作能否保持正确,决定于它能否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1979年3月,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在目前的历史转变时期,问题堆积成山,工作百端待举,加强党的领导,端正党的作风,具有决定的意义。”阐明了党风问题对于加强党的领导、解决党所面临的困难、开创工作新局面、推动历史转变的重要作用,丰富和深化了我们对于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理解。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使命任务的战略高度,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坚持自上而下、以上率下,解决了新形势下作风建设抓什么、怎么抓的根本问题,以徙木立信之举实现时代风气之变,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持续推进正风肃纪,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有力作风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改进作风问题上,我们不能退,也退不得,必须保持常抓的韧劲、长抓的耐心,在坚持中见常态,向制度建设要长效。”这一重要论述彰显了我们党不断把作风建设引向深入的坚定决心,同时也指出了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的方法论。

  风气养成重在日常教化,作风建设贵在常抓不懈。廉洁自律准则、党内监督条例、巡视工作条例、问责条例、纪律处分条例……党中央制定修订一批标志性、关键性、基础性的法规制度,党内法规制定力度之大、出台数量之多、制度权威之高、治理效能之好前所未有。构筑拒腐防变的思想堤坝,用理想信念强基固本,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用优秀传统文化正心明德。广大党员干部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保持共产党人政治本色,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

  作风建设要“永远在路上”,才能“察其本”“绝其源”,必须在常和长、严和实、深和细上下功夫,将党中央关于作风建设的要求付诸实践。新征程上,我们要不断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在常抓不懈与制度建设上狠下功夫,坚决遏制作风问题反弹回潮,不断提高党性修养,在反复锤炼中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张博君 刘同华)

>>><<<